中国轮胎网 - 轮胎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动态 | 国内资讯 | 轮胎翻新 | 轮胎养护 | 轮胎知识 | 企业新闻 | 市场观察 | 行业透析 | 行业资讯 | 进出口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经营管理 > 用废旧轮胎建高速公路,你可敢信?!
K.biz | 商业搜索

用废旧轮胎建高速公路,你可敢信?!

信息来源:tireb2b.com   时间: 2022-02-23  浏览次数:56

  一直以来,我国将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推进绿色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这其中,环保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领域的创新突破,能有效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广西的科技力量在这方面就有不俗的创新尝试与成效收获。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异常紧急,梧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将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龙圩区中医院作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定点收治单位。一切准备就绪时,一个隐患却突然出现。

  原来,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粪水和污水传播,如果医院的医疗废水不能有效处理,很可能让疫情防控功亏一篑。对于这个隐患,指挥部要求,必须在一天时间内解决。就在十万火急之时,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挺身而出,依托公司水处理核心技术优势,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安装、调试碧清源一体化纳米陶瓷膜污水处理设备。

  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组建项目应急小组。12个小时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周才能实现的工程,完美地处理了这一安全隐患,消除了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

  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的核心技术是新型纳米陶瓷平板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陶瓷平板膜水处理装备与工艺应用,是国内率先实现陶瓷平板膜规模化应用于污水处理并打通了从陶瓷平板膜研发、生产到产业化应用全产业链的环保科技型企业,建设了国内首个纳米陶瓷膜产业化基地。

  在污水处理领域,膜是一种具有分离功能的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秦玉兰要研发的纳米陶瓷膜,属于无机膜。将纳米陶瓷膜与先进生物处理工艺结合,通过生物的降解作用分解污染物,同时通过膜表面50到100纳米大小不等的膜孔过滤,使得清水透过膜孔,污染物截留在膜外,实现水质的净化。那么,传统污水处理使用的有机膜和纳米陶瓷膜有什么不同呢?

  陶瓷膜使用寿命长,是有机膜的3倍,抗污染能力强,耐酸碱、恢复性好,保持出水稳定,可应用于有机膜无法应对的工业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以及含油废水等领域。

  纳米陶瓷膜的膜孔径小到数十纳米,其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是一大难点。面对技术封锁,秦玉兰招贤纳士,组建了一支高效务实的科研队伍,设立广西陶瓷膜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科技人员无数次的努力,彻底攻克了难关,实现了纳米陶瓷膜国产化,研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陶瓷膜核心技术并申请了专利。

  陶瓷膜研发生产中难点有很多,例如陶瓷膜过滤孔径和过滤通量的控制技术,膜过滤精度的提高,还有一些生产专用设备的开发,以及生产工艺参数的制定。

  掌握了纳米陶瓷膜技术的秦玉兰并没有停歇,在广西科技厅的协助下,她引进中国工程院彭永臻院士作为特聘专家。彭院士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世界先进的AOA技术与碧清源纳米陶瓷膜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合作开展水污染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与一体化装备的开发应用。公司同时还引进、培养了一批水处理领域的高质量人才及创新团队,建立了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

  通过建设一个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得到了很好的技术参数和运营参数,把国外垄断的关键技术突破了,在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的应用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里是广西岑溪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也是碧清源以BOT形式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县市级污水处理厂,彭永臻院士的AOA污泥双回流深度脱氮除磷工艺与碧清源纳米陶瓷膜技术结合,在这里实现了落地应用,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类标准,效果得到验证。

  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应用落地,接下来如何降低膜的生产成本,实现广泛应用就是最后的关键一步。为此,碧清源建设了纳米陶瓷膜产业化基地,实现陶瓷膜材料及应用装备的国产化、规模化生产,使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1/4,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年产能达到800套,陶瓷膜材料年产能实现40万平方米。

  环保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领域的创新突破,除了能有效地化害为利,还能变废为宝。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橡胶消耗国和第一大橡胶进口国,全国每年产生的废轮胎大约1.4亿条,废旧轮胎的回收和处理技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张洪刚是广西交科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橡胶沥青技术负责人。他告诉我们,废旧轮胎长期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能引发火灾、污染环境等问题。

  其实,这些废旧轮胎本身就是橡胶资源,作为道路工程专业的博士,张洪刚从2008年开始,就在探索如何将橡胶的韧性赋予道路铺筑的沥青材料中,从而大幅改善传统沥青的性能,解决传统沥青路面长时间日晒雨淋,容易出现变形、开裂的问题。

  针对广西高温湿热天气,应用橡胶沥青路面也属首创。

  变废为宝,既解决环保问题,又提高道路性能,张洪刚团队的这一研究方向被列入了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但是,废旧轮胎中的橡胶和沥青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要把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不简单。

  就像两个不同的人谈恋爱,让两个人很好的生活在一起,要通过很多的方法。废旧轮胎跟沥青,整个10年我们都在做这个工作。

  这段废旧轮胎跟传统沥青之间的“恋爱”故事,缠绵悱恻了多年,才终于诞生了“爱情结晶”。其过程就是,将废旧轮胎加工成精细胶粉,添加到基质沥青中,同时添加多种改性助剂,在高温条件下充分搅拌并剪切,使胶粉与基质沥青充分熔胀反应,形成性能稳定的橡胶沥青。科研团队还创新提出了高性能橡胶沥青“三步法”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耐高温、抗变形、抗滑性能好,舒适性高,而且色泽黑亮,视觉清晰舒适、低噪音,这些都是橡胶沥青的典型特点。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的橡胶沥青整体技术水平目前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以橡胶沥青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入选广西“突破100项重大技术计划”,获得“广西新产品新技术”认定、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南宁吴圩机场第二高速路是国内首条橡胶沥青SMA路面,消耗废旧轮胎将近20000条,2015年通车至今,仍然崭新如初。防城港企茅路滨海项目,双向6车道,全长34.73公里,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业主方要求建设方至少保修10年,在如此高要求下,橡胶沥青技术成为了不二选择。据测算,这条道路可消耗废旧轮胎约55000条。

  企茅路是广西第一条使用上、中、面,三层橡胶沥青的,也是符合当前环保要求的。

  目前,广西区内大部分新建高速公路和二级路已经普遍采用橡胶沥青技术,预计每年平均应用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

  未来,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橡胶沥青技术进入3.0时代后,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不断拓宽橡胶沥青的应用场景,包括用于透水路面以及海绵城市技术等,为打造绿色道路材料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将有力推动我国西南地区建成最大的橡胶沥青产业化基地。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网证实,仅供您参考